还是挺好玩的
市中芯的老街,总能成为承载着一座城市在地文化的地标。在南通电视塔的西边,就藏着这么一条老弄堂——起凤街。
历经40多年风雨,起凤街见证着通城的飞速发展和几代南通人的成长,作为南通最早的“网红街”,如今依然保持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独特风韵。
然而,随着城市的更新发展,这里越来越多的店铺搬迁,记忆中的繁华风情都在逐渐消逝···
01.
腾蛟起凤,老街迟暮
记忆中的繁华风情逐渐消逝
一直觉得,起凤街的名字很妙。“起凤”一词,出自《滕王阁序》中的“腾蛟起凤,孟学士之词宗”,往往用来形容事物的瑰丽的景象的壮观。
建成于上世纪80年代的起凤街,也确实曾经瑰丽辉煌过。
在许多老南通人的记忆中,儿时的起凤街,窄窄的街面上总是人来人往,摩肩接踵,两旁砖墙结构的老式排屋,简单到几乎没有任何雕饰。
穿街过户,一路蜿蜒,起凤街旧巷就好比一处熙熙攘攘的市廛,三教九流在此汇聚,经营着南北干货、针织服装、五金百货等生意,空气里都荡漾着浓郁的人间烟火气息。
那时候,上街就能吃到热气腾腾的馄饨和刚出炉的烧饼,几块钱就能美美地饱餐一顿;去色彩斑斓的时装铺中感受小城镇的时尚潮流,或是去街口的理发店做一个杀马特造型;
从桌球店出来,踱步去五金店、裁缝店跟老板吹牛侃大山···这应该时当时许多南通人闲时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。
然而,随着南通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,老市中芯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起凤街,逐渐从风情万种的“徐娘”,变成了迟暮之年的“老妪”。
街上的商铺十室九空,店铺的种类明显变少,外地口音的老板越来越多。
大批的沿街美食店关着门,有的店面还打上了“转让”、“求租”的标语。
蜿蜒的盗墓虽然拓宽了不少,一辆辆电动车来来往往,偶尔也有私家车小心通过,但沥青地面积水严重,于此驻足的人却越来越少。
成堆摆放的垃圾桶全部塞满,掉落在外的垃圾混合着地面的积水,散发出愈发难闻的气味。
摇摇欲坠的两层老房子,外置的排水管道周边藏污纳垢,大面积剥落的墙皮,就像脖子上藏不住的颈纹,全是岁月的蹉跎···
繁华不再的街巷,与隔着一条人民中路的大卖场、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等,形成了鲜明对比。
02.
城芯旧巷,地道美食
品味“舌尖上的”起凤街
原先在起凤街的商户,很多都转移到了新的商圈内,这里虽然还保留着成片的老房子,但人气黯淡已经是不争的事实。
即使少了曾经的繁华喧嚣,但起凤街那些看上去不起眼的餐饮店,往往蕴藏着更浓郁的市井人情味。
要说起凤街中老南通最中意的美食店,肯定少不了要提到将军园红汤馄饨、汪家烧饼、宋记上海生煎包、脆香园糕点等等。
点一碗将军园红汤馄饨,提一笼宋记生煎,再打包一份马房角面馆的火饺,几代南通人就这样在小巷的人间烟火里长大。
出发上班前来起凤街吃一顿满足的早餐,开启全新一天的生活。这些苍蝇小馆,店面看着也很简陋,里里通常只摆着几张椅子,来吃早餐的人络绎不绝,拼桌等位都太寻常不过。
薄薄的面皮、恰到好处的馅料、咸鲜的汤底、浓郁的市井气息,那味道深深的扎根在吃货清晨的美梦里,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。
如今,从人民中路下车进入巷子,一排的快餐店都没剩几家了,但脆香园的绿色招牌依然格外醒目。
麻饼,桃酥、芝麻团子、花生糖,我小时候其实并不喜欢吃这些茶食,但如今长大了却觉得别有一番风味。
皮儿又薄又滑的将军园红汤馄饨、又软又酥的汪家老字号烧饼、汁多料足的生煎包···起凤街的美食也许只是平时常见的,但就是这种简单踏实的老口味,却让人们记在了心间。
03.
城市更新,地铁开通
期待起凤街旧巷再焕新颜
曾经的繁华逐渐远去,另一种风情却将随着老街保护工程实施而复苏。
建成于上世纪80年代的起凤街,从跃龙路呈U字形至人民路,全长790米。这条被岁月侵蚀的老街,也一度面临着道路失修、人员混杂、卫生堪忧等诸多问题。
此外,老街两侧小区林立,常住人口超万人,周边建有两所学校,且紧邻地铁1号线和平桥站,“麻雀虽小,五脏俱全”老旧社区的治安隐患也藏在其中。
因此,近年来,和平桥社区派出所、城管、房管、物业、居委会等多个部门联合开展工作,多次对街巷周边的将军园、起凤园、沈家巷等小区“梳网清格”,区域治安水平不断提高,居住环境也得到巨大改善。
在日益城市化的过程中,起凤街浓烈的市井生活也难免会随着整改的步伐日渐流失,城市更新和老街原始风貌保护两者之间如何找到平衡,显得至关重要。
起凤街的魅力在于,尽管它已然繁华迟暮,但在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之间,它的存在本身,就自有风韵和历史期待,也正是老城的生动之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