淳化大鼎在中国青铜鼎中,按重量排第三,商代后母戊大方鼎排第一,高133厘米、口长110厘米、口宽79厘米、重 832.84千克。楚大鼎第二,通高113厘米,口径93厘米,重约400公斤。排第三的就是淳化大鼎,只因它鼎上无铭文,身世不明,所以不甚出名。
1979年12月10日,在咸阳市淳化县石桥镇的史家塬村,一位名叫许万军的村民,正在院子里修窑洞,突然发现三件青铜器,其中就有这件青铜大鼎。当时在场的有三人,为许万军,许母武氏和其妻杨惠玲。许文芳是许万军父亲,村党支部书记,当时不在场。是许文芳作主叫许万军报告了淳化县文化馆。文化馆工作人员姚生民和另一干部,在第五天将鼎拉走。
因为鼎无铭文,起初根据表面纹饰,命名为“牛首夔龙纹鼎”,后来为了宣传文物的出土地,更名为“淳化大鼎”。随后,考古工作者在出土地发现了一座长方形的竖穴土坑墓,包括墓室、二层台、腰坑和棺椁,宽约4.9米,长约6.3米,深约6.1米。从残存的人骨来看,头可能向南,应该是男性。该墓早年被盗,仅存11件陪葬品,包括青铜礼器、铜饰、角饰、蚌饰、金叶和贝币等。
大鼎位于二层台东南角,造型接近西周早期的堇鼎和大盂鼎,所以年代应为西周早期,下限不能晚于康王时期。商周时期,除了司母戊鼎相传出土于商王陵以外,其他的大型青铜鼎全部出土于窖藏,唯独这件“淳化大鼎”出土于墓葬。
淳化大鼎出土40年了,很多专家对其研究,但它的身世一直搞不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