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世纪20年代,上海工务局拆除“普善桥”木桥,重建为水泥桥,仍然称为“普善桥”。
水泥本是“舶来品”,是“洋货”,早期的上海人称之为“洋灰”,后来又以“洋泾浜语”把它称作“水门汀”。
普善桥是该地区出现的第一座体量很大的“洋桥”,于是就被当地人称之为“洋桥”“大洋桥”,并成为该地区的“标志性建筑物”。